3.6%——這是我國組裝一部蘋果手機獲取的價值。2010年亞洲開發銀行調查發現,生產一部蘋果手機所需的178.96美元成本中,超過60美元流向了日本,30美元流向了德國,23美元流向了韓國,中國所得僅6.5美元。
80%——這是我國一些高端元器件進口的比重。統計顯示,我國所需的高端芯片80%以上依賴進口;高鐵裝備所需的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80%以上依賴進口;我國80%的機器人[-0.77% 資金 研報]依賴進口;目前80%的高端數控機床仍依賴進口……
兩組冷冰冰的數字背后是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現狀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“中國制造2025”,加快從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強國。中國制造到底缺什么?“藥方”又是什么?近日,中國工程院“制造強國戰略研究”咨詢項目一期總結暨二期啟動會在北京召開。《經濟日報》記者在會議期間,就一系列問題采訪了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專家。
制造業面臨三大矛盾
創新能力不強,核心技術薄弱、共性技術缺位,資源浪費、污染嚴重,是我國制造業面臨的突出問題
大而不強是我國制造業的真實寫照。根據世界銀行統計,早在2012年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3306.8億美元,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。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僅為21.5%,而工業發達國家均大于35%,美國、德國等甚至超過40%;制造業增加值約占我國GDP的32.6%,但其能源消費卻占全國能耗的58%。
“我國制造業還面臨諸多矛盾,較為突出的有三大問題:創新能力不強;核心技術薄弱、共性技術缺位;資源浪費、污染嚴重。”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指出。以創新能力為例,據統計,我國的創新能力指數及全球競爭力指數在世界上僅位于25名到30名左右。
近年來,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,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。發達國家紛紛實施“再工業化”和“制造業回歸”戰略,比如美國制定“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”,英國拋出“高價值制造”戰略。與此同時,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也對我國制造業提出挑戰。
在此背景下,2013年1月中國工程院即組織50名院士和100多名制造領域的專家啟動“制造強國戰略研究”重大咨詢項目。同年底,作為階段性成果,中國工程院提交制定“中國制造2025”建議。“現在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將制造業再推上一個新臺階。”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說。
并非德國“工業4.0”
中國制造的任務要比德國實現“工業4.0”更加復雜、艱巨,發展方式將是“并聯式”的發展過程
作為中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第一個十年規劃,“中國制造2025”被很多人視為德國的“工業4.0”。對于這一看法,院士們并不贊同。“德國是工業強國,‘中國制造2025’確實借鑒了‘工業4.0’的部分內容,但不是它的翻版,而是符合中國國情、有中國特色的一項關于中國制造業的總體戰略規劃。”院士們反復強調。
“工業4.0”,是德國2013年4月在漢諾威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上正式推出的新工業戰略計劃,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虛擬系統,使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。
在柳百成看來,它并不適合中國國情。朱高峰亦持相同看法,“兩國的制造業基礎不同。”德國是制造業強國,普遍處于從工業3.0向4.0過渡的階段;中國是制造業大國,但大而不強,制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,有的處在工業2.0階段,有的已達3.0階段,僅有極少數接近4.0水平,因此“中國制造2025”不能簡單地理解為“工業4.0”。
與此同時,我國制造企業的類型更加多樣化,“這就決定了,我們的發展方式必然是‘并聯式’的發展過程,也就是工業2.0、3.0、4.0齊頭并進。”朱高峰說。
此外,朱高峰認為,對德國制造業而言,技術和產品質量已不成問題,但這正是我國制造業現階段面臨的一大問題,需下功夫著力解決。有關數據顯示,我國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,損害了國家信譽和形象。
簡 而言之,“‘中國制造2025’的任務比德國實現‘工業4.0’更加復雜、更加艱巨。”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說。“‘中國制造2025’面向整個制造行業,它不是具體規劃,而是面向全行業的行動綱領,智能化、綠色化、服務化是它的三個發展方向。”朱高峰強調。
工業設計須高度重視
中國制造企業在工業設計方面的投入幾乎不到1%。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,這一環要補上
由大變強,如何破題?中國工程院“制造強國戰略研究”項目開出“藥方”,我國制造業強國進程可分“三步走”:2025年,邁入制造強國行列;2035年,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的中等水平;2045年,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。
其中,“第一步”即“中國制造2025”要達到的目標。屈賢明向記者透露,“中國制造2025”主要有4大亮點:一是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為主線;二是大力推進智能制造;三是強化工業基礎;四是在十大領域重點突破。
值得注意的是,智能制造是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。在屈賢明看來,智能制造有3層含義——產品的智能化,生產過程的智能化,以及管理、服務的智能化。
除了智能制造,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看來,實現“中國制造2025”的目標,還要學習德國工業制造的匠人精神。匠人精神,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,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。他說,近年來,很多制造業企業和工人缺乏對細節的追求和把控,產品功能、質量、可靠性、工藝水平等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。
李伯虎還強調,要高度重視工業設計。“工業設計很早就已成為發達國家制造業競爭的核心動力之一。在歐美發達國家,工業設計的資金投入一般可占到總產值的5%到15%,高的甚至可占到30%,而中國制造企業在工業設計方面的投入幾乎不到1%。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,這一環要補上。”李伯虎說